風險管理就像是人體的供血系統和血壓,缺乏整體性觀點,將造成致命危機。而台灣,現在正處於血管爆裂的前夕。
風險管理(Risk Management)進入新紀元,台灣卻被遠拋在後,在風險管理的成熟度(Risk Management Sophistication)上,不僅遠落後於日本、韓國,甚至不及泰國、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。
競爭力敬陪末座
金融業的業務本質就是從「風險」中獲取報酬,風險管理的成熟度,是金融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。而「台灣金融業對於風險管理的概
念,仍然停留在『防弊』(Comply Side)的階段,比較缺乏策略性的想法,」羅大林接著表示。
羅大林指出,如果以管理成熟度來看,亞太各國的風險管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:
■第一階段:控制與防範(Risk Control/Prevention)。
■第二階段:改良式風險管理(Improved Risk )。
■第三階段:銀行範圍的資本管理(Bank-Wide CapitalManagement)——整合性的風險管理。
在第一階段,風險管理著重於控制與規範,官方對於金融業的經營有非常多的限制與規定,金融機構以較為傳統的方式識別風險,並
建立起一致性的風險評量標準,例如資本提撥率、壞帳率等等。
在亞太地區,處於這個階段的國家有台灣、中國、印度等。其中中國大陸對於風險管理議題十分關切,許多大型銀行因為在香港上市
的市場壓力,已開始積極了解風險管理解決方案。
第二階段,風險與報酬率相提並論,金融機構開始有能力將風險與報酬之間做適當的取捨(Trade Off)。金融機構懂得風險與經濟報
酬對稱的概念,並衡量每一種業務的風險。
銀行可以根據策略,決定風險與投資比重配置。很多銀行,目前還沒有辦法計算出這樣的數據。馬來西亞、泰國的大型金融機構處於
第二階段。
第三階段的風險管理,金融機構透過風險校正(Risk Adjust)找出最佳的資金配置方法,並且有能力以日常作業或即時的方式,衡量
整體風險,製作報表,提供決策參考,也有能力在日常的基礎上,配置最佳的風險組合(Active to View the Risk Portfolio Daily)。而新加坡、日本、韓國的金融機構已進入第三階段。
整合性風險管理
風險管理的三階段,其實反映出風險管理思潮的演進,以及當前金融機構面臨的挑戰。首先,控制風險的觀點由「過去式」進入「未
來式」,強調不只是算出過去的風險數據,而是要辨識潛在風險,並加以預防。
其次,在風險管理的策略上,整合性風險管理(IntegratedManagement)蔚為主流,愈來愈多的金融機構設法將信用、利率、
市場、作業、策略等不同類別的風險,以整合性的觀點加以分析,以做為資金配置的依據。
而整合性風險管理興起,很重要的原因在於,今日金融機構面對的全球環境,遠較過去複雜。就業務面來說,銀行左手收款、右手放
貸,賺取利差的環境早就過去,今日各種創新金融商品與業務讓人眼花撩亂,全球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規模超過50 兆美元,沒有能
力以整體觀點衡量風險(Risk Exposure)的金融機構,決策猶如瞎子摸象,很容易就會陷入經營危機。
「不知道風險何在,就無從配置資金,」「很可能,你以為有18%報酬率的投資,經過風險校正之後卻只有5%的報酬,」羅大林
指出。
另外,新巴塞爾協定(Barsel II Capital Accord)、國際信評機構等對於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的要求愈來愈高,也加深金融產業強化風險管理能力的急迫性。
風險創造價值
台灣在風險管理這一塊,比較令人擔心的是,許多銀行只關心如何符合金融主管機構的要求,而很少想到風險管理可以「創造價值」
的策略性觀點。
「風險管理並不是指『降低風險』,」積極的風險管理,講的是提高財務槓桿,更為有效地運用資金,創造股東價值,而不是一味地
壓低風險。
但,既然積極管理風險的好處那麼多,為什麼台灣金融產業對風險管理的腳步如此遲緩?除了主管機關的態度之外,風險管理背後,
往往涉及了鉅額的科技投資,以及管理變革議題,在在形成門檻。
風險管理的作業層面愈趨複雜精細(sophisticated),就愈需要資訊平台的支持,但是從頭建置一套完整支援整合性業務的科技系統,
需要龐大的經費,對缺乏經濟規模的台灣金融業而言,進入障礙很高。
而新的風險管理思潮,重點是在組織內建立一套「正式的」風險管理機制(taking risk in a inform way),以及共通的風險管理文化,因而管理的透明度更是挑戰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