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 5 年裡,我讀了很多關於投資以及創業方面的材料。除了《Fooled by Randomness》,還有一篇來自 Clayton Christenson 的《The Trap of Marginal Thinking》令我印象尤為深刻:
摘抄如下:
諸如此類的研究,會幫助我很好的解決一個悖論。
這個悖論是大公司在面對市場中出現顛覆性的創新者時,常常需要去面對的。
一旦大公司的管理層意識到來自革新者的威脅,我則會提議說:“現在的問題是,你們的銷售人員不可能去賣這些顛覆性的產品。
銷售人員應該要做的是將產品以不同的目的,賣給不同的客戶。
你需要打造一個不同的銷售團隊。
”而幾乎無法避免的,他們會說:“Clay,你壓根兒就不知道重新打造一支銷售團隊需要多少錢。我們需要利用好我們已有的銷售團隊。”
而市場的革新者這邊,則會做著截然相反的決策,他們會說:“是時候打造一支銷售團隊了。”
因此,這個悖論就是:為什麼那些已經做大、做強、擁有者大筆資金的公司會覺得我的建議花銷太大?而這些新來的、還沒有什麼錢的創業公司反倒能更加直接的解決問題呢?
答案在於他們處理邊際成本 (Marginal-cost) 以及全部成本 (full-cost) 的方式不同。
通常大公司在做投資決策時,都會面臨兩個選擇:
1. 全部成本:打造一個全新的東西。
2. 邊際成本:利用好手頭已有的資源。
而在實際決策中,邊際成本的方式,總是能夠壓倒全部成本的方式。
一旦面臨這兩種選擇時,大公司通常都會採用邊際成本的方式。
但事實上,他們會失去的更多,因為他們會因此而失掉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。亨利福特曾經說過:“如果你需要一個機器,而沒有買它。那麼,你就會一直為這台機器所能提供的功能和服務持續不斷的花錢,倒不如直接去買一台。” 基於邊際成本的思維模式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。